宝山区文博“十四五”发展规划
一、“十三五”期间宝山文博发展的简要回顾
(一)主要成效
1、新建扩建文博场馆
“十三五”期间,完成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(上海抗日战争纪念馆)扩建二期工程,实施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“侵华日军小川沙登陆处"的易地保护,修缮了区级文物保护单位“梵王宫”。依靠各方面的力量,新建扩建文博场馆,至2020年6月,全区的博物馆、纪念馆和陈列馆近50座。
2、如期完成文物普查
根据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要求,开展区内可移动文物的普查。核实和认定总量达2175套(共5042件),其中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已全部完成文物信息的登录上报。
3、切实加强文物保护
对区内的优秀历史建筑、文物保护单位、保护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定期巡查。实行常态化保护,建立了文物保护的三级网络,招募志愿者,为发展文博事业作贡献。至2019年末,文物保护的志愿者达500名,淞沪馆被上海市志愿者协会定为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基地。
4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
采访抗战老兵,挖掘抗战史料和地域文化底蕴,编辑出版了《淞沪魂》系列丛书,包括《抗战老兵口述史》、《淞沪抗战史料丛书》、《一•二八淞沪抗战》《八一三淞沪抗战》连环画、《百年宝山》、《宝山文博》等书刊十余种,举办了各类理论研讨会。
5、社会功能得以发挥
淞沪抗战纪念馆接待中外观众达100多万人次,4000多个团队,举办的“一·二八”、“八·一三”、“五·一八”、“九·三”、“一二·一三”等纪念活动颇具影响。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、青少年教育,深入社区、部队、学校的流动展出及各类专题的培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。
(二)主要不足
1、文博场馆的拥有量,低于全市每20万人有1座博物馆的标准。
2、大部分文博场馆受馆址、规模和开放度的限制,社会影响力较小,与旅游、商贸的结合不够密切。
3、反映宝山历史沿革,体现吴淞文化本质内核的综合性博物馆尚还缺失。
4、文博人才的集聚效应尚待提升,特别是史志研究、文物鉴定、修复、陈列设计等专业人才相对匮乏。
二、“十四五”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
(一)指导思想
未来五年,紧紧围绕上海市文旅局、宝山区文旅局“十四五”发展规划和总体目标,坚守对历史文物的敬畏初心,勇担保护文物和打响红色文化品牌的新的文化使命,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,发挥潜在优势,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,以问题为导向落实创新举措,在补短板中突破瓶颈,稳步推进适应时代要求的规划目标建设,实现宝山文博事业在历史新起点上的科学发展。
(二)发展目标
以提高质量为核心,稳步推进文博建设,到2025年,基本实现惠及市民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达到与现代化滨江新区相适应的文博事业发展水平的目标。
(三)主要思路
1.聚焦“上海抗战主战场”,打响红色文化品牌。
(1)完成“上海抗日战争纪念馆”建设。着重表现上海14年抗日战争史的全过程。着力把抗战精神转换成新时代宣传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、弘扬践行建党精神的有效支撑,转换成具有显著标识度和影响力的红色文化品牌。对标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行动计划和上海文化发展战略,着眼于“世界级精品馆”的目标,以更高站位、更宽视野,用好用足宝山红色文化资源和优势,将“上海抗日战争纪念馆”打造成“国内一流、国际知名”的红色文化地标。
(2)打响阵地文化品牌。做好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活动、纪念八·一三淞沪抗战85周年、一·二八淞沪抗战90周年活动等。拓展文博场馆的社会教育功能,打响红色文化品牌。
(3)加强红色文化社会宣传。进一步加强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、上海抗日战争纪念馆、上海解放纪念馆、陈化成纪念馆的社会宣传。在打造新亮点上下功夫,使展示内容更丰富、形式更多彩、服务更规范、效果更显著、活动更有影响力。
(4)推进场馆数字化建设。充分运用视听、多媒体、互联网、VR等技术手段拓展文博场馆传播功能,促进文博场馆文化资源惠及更多民众,成为青少年教育、市民教育、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基地。
(5)着力发挥“一个中心、四个基地”作用。着力打造和发挥上海抗战史展示中心、上海抗战史研究基地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、国防教育基地、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基地作用。
(6)加强文创产品开发设计。
2.聚焦文物保护和利用,让文物活起来,让历史立起来。
(1)加大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利用。对历史建筑、重要抗战遗址、历史文化遗址实施保护和利用。
(2)建立文物信息库,丰富文物资源,全面实现文物数字化建设。
3.聚焦博物馆发展体系,强化顶层设计。
强化人才支撑。加强文博人才队伍建设,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文博从业人员队伍;倡导岗位成才,敬业爱岗、立足岗位作贡献。
四、“十四五”期间宝山文博发展的保障措施
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,从突破瓶颈和补短板着手,制定如下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。
(一)开展文物保护的普法宣传。使干部群众达成敬畏历史文物的共识,从而使党的正确主张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。
(二)拓展多元化投资渠道,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,多渠道筹集资金。鼓励个人和社会机构投资创办博物馆。
(三)不断深化改革,规范行业管理,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,创新运作机制。
(四)实施文物保护的属地化管理。完善区、街镇和相关单位的三级管理网络并建立责任机制。
(五)实行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化建设相结合,将历史文化的保护融入旧区改造、旅游景点开发之中。力求达到珠联璧合,相得益彰。
(六)建立和壮大文博队伍。一是建立专业的人才队伍和专家学者的“智库”。二是对文博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,并在实践中发挥他们的特长。三是各街镇文化中心要有专人负责文保工作。四是壮大文博志愿者队伍。
(七)开展文化遗产的再挖掘。通过各种渠道,发现线索,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,将即将失去的记忆找回来。
(八)发挥文博在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中的作用,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博中了解历史,在享受博物馆文化中增添获得感。